8月20日上午,合肥市少兒藝術(shù)學校教育集團當涂路校區(qū)七彩中隊的隊員們在中隊輔導員張老師的帶領下來到瑤海圖書城,聆聽中華非遺蛋雕傳承人王健老師講述蛋雕的奧秘。
主講人介紹:王劍,蛋殼上的舞者。他供職于上海鐵路局集團公司合肥機務段,是安徽省高級工藝美術(shù)師,世界蛋藝術(shù)聯(lián)盟特邀會員,安徽省非遺“廬州蛋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王劍多次應邀參展,多次獲金、銀、銅獎項;2016年赴俄羅斯參加國際民間藝術(shù)節(jié),2018年應邀參加“安徽省改革開放40周年科技成果(高技能人才展區(qū))展等,2019年應邀中央電視臺《相聚中國節(jié)》節(jié)目錄制。作品入編《當代安徽書畫家暨工藝美術(shù)師》典庫、《中國當代民間工藝名家名作選粹》等。
蛋殼上的萬象世界
中國古代對蛋雕就有史書記載,南朝時就有斗雞與斗雞蛋之戲了。在古代,用作碰撞爭斗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十分精美。經(jīng)過多年演變,彩蛋工藝逐步提高。如今,人們將雞蛋鉆孔掏空,在蛋殼表面雕刻精美圖案,形成了具有欣賞價值的藝術(shù)珍品——蛋雕藝術(shù)品。
“廬州蛋雕”,使用極具簡單的材料工具,僅為“一枚雞蛋殼、一把單面剃須刀片 、一支鉛筆和一塊橡皮”通過推、拉、刻、磨、刮的手法純手工制作,創(chuàng)作出一枚枚美輪美奐的作品。
實踐體驗
在王老師的指導下,小隊員們拿起蛋殼躍躍欲試。幾番操作下來,不少隊員的蛋殼都碎了。隊員們經(jīng)過親手體驗,深刻意識到了制作蛋雕的不易,蛋殼越小就會越薄,雖然小蛋殼雕刻時間短,但對雕刻的力度要求較高,其次蛋的形狀、大小、厚薄程度不同,雕刻的手法和力道也會有所不同,并且要在薄薄的蛋殼上雕刻作圖,非常容易破裂,所以需要十足的注意力,稍有閃失就會前功盡棄。
不過,失敗是成功之母,小隊員們并不灰心,有了第一次失敗的經(jīng)驗,第二個蛋雕似乎就順利許多了,沒一會兒,栩栩動人的蛋雕便出現(xiàn)在了隊員們的手中,有的雕刻了自己的姓名,有的雕刻上了可愛的蘑菇,還有的雕刻上了盛開的向日葵……
通過本次體驗,隊員們對蛋雕這項非遺,有了更深的認識。一個精美的蛋雕作品背后,凝結(jié)了手藝人和藝術(shù)家多少的心思和心血,薄薄蛋殼上的精雕細琢,或許這就是“匠人之心,寄乎于手”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