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校校通”開通教育咨詢平臺開通之后,連日來,眾多家長的QQ詢問信息不斷,一些家長甚至來電專門提問。社會上存在著這樣的一個群體,他們無父無母,這就是讓人心生憐憫的孤兒群體。部分孤兒心理創(chuàng)傷很隱蔽,如果被人忽視,會讓他們孤僻、自卑,收養(yǎng)孤兒的家庭如何撫慰他們的內(nèi)心呢?
在“安徽校校通”教育QQ咨詢平臺里,看到一些家長詢問孤兒心靈“隱秘創(chuàng)傷”的QQ留言信息后,安徽校校通工作人員特地聯(lián)系心理咨詢專家劉喜云老師,請她與當事人對接,并進行心理疏導。
劉喜云介紹說,據(jù)民政部門統(tǒng)計數(shù)字,截至2021年,我國的孤兒人數(shù)約19萬。這其中僅有5.9萬名孤兒生活在兒童福利院,剩下的全部散落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他們的生活得不到過多的社會關注,多數(shù)孤兒在父母雙親離世后或多或少存在著心理上的障礙,由于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和及時的心理咨詢,大多數(shù)孤兒在監(jiān)護人或者同學眼中的形象都是桀驁不馴,不懂感恩。
孤兒在成長的過程中由于父母親離世對其心理上的沖擊,本身就心思敏感,多愁善慮,甚至脾氣不穩(wěn)定。在重新進入另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會主動將自己保護起來,免受傷害。此時的他們情感極其脆弱,別人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可能就會沖垮他們的心理防線,讓他們本來就脆弱的心理更加雪上加霜。
許多監(jiān)護人在接過孤兒的撫養(yǎng)權之后,可能會出現(xiàn)兩種不同的撫養(yǎng)方式。一種帶著同情憐憫的心情去看待他們,對他們少有約束,這種教育方式會讓寄養(yǎng)家庭和孤兒之間存在距離感和隔閡感。因為在成長過程中缺少長輩正確的引導和約束,造成他們的自我放縱。另一種就是監(jiān)護人過多的說教。這類監(jiān)護人往往認為孤兒要是不好好努力有一番成就便對不起已逝的父母。經(jīng)常在孤兒沒有做好一件事情之后,就會提及他們的父母,這無疑是對孤兒心靈的再次打擊。
一些孤兒生活在新的寄養(yǎng)家庭,由于這個家庭成員身體的原因或者寄養(yǎng)家庭已經(jīng)有了孩子,怕孤兒影響自己孩子等原因造成寄養(yǎng)關系的中斷或者輾轉于各個寄養(yǎng)家庭中。家庭的不完整,后期的顛簸,讓這些孤兒極其缺乏安全感,他們會認為自己反復遭到拋棄,從而產(chǎn)生自我厭惡的情緒。在人際交往上往往會出現(xiàn)自閉和自卑傾向,很難融入集體。
那么,寄養(yǎng)家庭在寄養(yǎng)孤兒的時候應該怎么做呢?心理咨詢專家劉喜云說,在孩子父母離世之后一定要對孩子進行及時的心理治療。因為小孩子不像大人一樣有著較強大的心理,孩子是正在成長中的人,父母親的雙繼離世對他們無疑是巨大的打擊,年紀尚小的他們還沒有形成很好的自我心理治療機制,成年人在遇到打擊尚且會咨詢心理老師,更何況是一個未成年人。
對于寄養(yǎng)家庭方面,建議不要反復提及孩子的傷心事,尤其是關于父母方面的。過激的話語盡量少說或者不說,面對孩子不要展現(xiàn)自己的同情和憐憫心理,讓孩子心理上覺得沒有歸屬感。孩子在心理上和身體上都處于不成熟的狀態(tài),所以寄養(yǎng)家庭一定要樹立好孩子的三觀,給與他們正確的引導。
此外劉喜云還說,多數(shù)寄養(yǎng)家庭對孤兒抱有極大的期望。當孩子生活上或者學習上不能達到他們的需求,認為自己對他們付出的時間、金錢、關愛全都是白費了。真正的關愛是不求回報的,正是因為寄養(yǎng)家庭的養(yǎng)父母對孤兒的關心帶有投資的目的,導致雙方關系僵化,讓許多孤兒說出“自己沒有家”這句話。
自己的孩子尚且不能滿足自己的預期,更何況是一個心理上受過創(chuàng)傷的孩子。平時多帶他們出去走走,要像關愛自己的孩子一樣關愛他們,保護他們脆弱的心靈,不要對孩子有著過高的預期,能夠?qū)⑺麄儞狃B(yǎng)長大,成為一個善良有愛,可以在社會上立足的成年人就是他們對自己最大的回報。
就社會層面來講,雖然大眾的思想不斷地在進步,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對于弱勢群體存在歧視、嫌棄的心理。孤兒群體常常因為孤僻、自閉在班集體中存在感極低,甚至會受到一些人的歧視。建議學校老師應該多關注班級中的孤兒群體,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方式,讓孤兒逐漸建立自信,融入班集體。對于個別帶有歧視的學生應該私下里進行勸導,讓他們能夠在正確的對待孤兒群體,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讓孤兒能夠在家庭,學校兩方面的關愛中健康成長。
“安徽校校通”開通教育咨詢平臺QQ群為:749215763。歡迎廣大家長踴躍加入,屆時將有工作人員與家長們交流互動、總結留言,并對接權威專家、學校知名教師,一一耐心回復家長們遇到的各種教育問題。(曹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