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個戲劇,陳世美的故事廣為流傳。劇中的陳世美家庭十分貧困,靠妻子紡紗織布供他讀書,以后他進京趕考,中了狀元又被招為駙馬,卻立即忘了本。妻子秦香蓮帶著一兒一女在家生活更加艱難,見陳世美久無音信,便攜子女進京尋夫。陳世美不但不肯與她們相認,還派將軍韓祺去尾隨追殺滅口,韓祺不忍下手只好自盡求義,秦香蓮反被誤認為兇手。無奈之下秦香蓮攔住包拯的大轎喊冤,包拯查清人證物證秉公辦案,最后把陳世美送上了鍘刀。
這出戲演了幾百年,陳世美成為忘恩負心的代名詞。但最近我從雜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才知道這其實是一場冤案。真實的陳世美于明朝末年生于湖北均縣,滿腹才華卻家貧如洗,清朝同治年間經(jīng)胡夢蝶等幾位同窗好友資助與他們一同進京趕考中了進士,而他的幾位同窗均落榜。陳世美并未被招為駙馬,他先在直隸省當了一名知縣,以后升任陜西學道,貴州按察使。他兢兢業(yè)業(yè),體察民情,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他的同窗舊友見他當了官,紛紛找他求職辦事,他應接不暇,許多事按規(guī)矩也辦不了。于是安排管家遇到這樣的人一概攔在門外。
不巧的是,資助他趕考的第一恩人胡夢蝶帶著另一個同窗仇夢麟跑到貴州找他求職卻被拒之門外,怒火滿腹無處發(fā)泄,就請了幾個寫手,把劇目《琵琶記》加以改編,把里面的主人公陳熟美換成陳世美,把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寫成宋朝,加進招駙馬及被包公鍘掉腦袋的情節(jié)。初定劇名《賽琵琶》,以后又改為《鍘美案》,立馬火了起來。多年后在均州上演時,陳世美的第八代子孫組織一幫打手砸了場子,把演員打得死傷數(shù)人。再加上均州的老百姓也不愿意他們家鄉(xiāng)出的一位好官被強加罪名,所以陳世美的戲劇在全國各地流傳,但一直在均州一帶禁演。
陳世美蒙冤的故事引發(fā)了我的思考,我覺得當事的三個方面都有責任:首先,陳世美秉公辦事不徇私情是對的,但方法過于刻板,對同窗故友不能辦的事情可以向他們說明情況,相信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能夠理解,用不著一概拒之門外。胡夢蝶起初幫助陳世美慷慨大方,成人之美,可以說品質(zhì)高尚。但自己幫助了有困難的人,不是為了得到回報,得到好處。不應讓陳世美濫用官權做違法的事,沒辦成事還改編戲劇誣賴陳世美,讓自己的品格大打折扣。
至于陳世美的第八代子孫更是荒唐,人家演一場戲,說的是幾百年前的事,雖然主人公與你家的祖宗同名,但故事情節(jié)沒有一條相符,可以全當沒有這回事,不去理睬,一時沖動砸了場子,死了人,那就不但要賠償損失,還得抵命坐牢,也毀了先人陳世美的名聲,實在是得不償失。
可見不論做什么事,與什么人相處,人都不能太自以為是,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就可以避免許多錯誤,世界也就多一份寬容和諧。
阜陽師范大學第二附中八(2)班 鄭同佑
指導老師 鄧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