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待人”是我們吳家家族代代相傳的道德“基因”。
我的祖公吳紹坊(又名吳樹人),《近代徽商》一書中有記載。他在新安江畔的千年古鎮(zhèn)——深渡辦茶廠、開商店,吃苦耐勞,外加經(jīng)營有方,終成一位腰纏萬貫的富商。有一次雨天,祖公返回故鄉(xiāng),發(fā)現(xiàn)從本村到另一個村莊的五六里泥土路,坎坷不平,稀爛難行。于是,他決定把這段泥土路鋪上青石板。家里人開始不理解,因為他原先正籌備蓋房子,給幾個兒子討媳婦。他說:我們吳家從古至今講善講德,修路是為了方便來往行人,這比家事重要得多,還是先修路吧!
據(jù)爺爺說,挖山、砌塝、采石、運輸、鋪路,共花費了三萬銀元。紹坊公的善舉給附近幾個村莊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他也得到了數(shù)千百姓的贊賞和尊敬。從那之后,他告誡子孫,一定要以善待人!
于是,一百四五十年來,我家一直堅守著“以善待人”的家訓,可以說是代代相傳,蔚然成風。遠的不說,單是四十多年來,老太爺和太爺退休回家,就熱心公益事業(yè),如清掃村莊,帶頭出資修橋補路,救濟家里出了天災人禍的村民;從給人家寫信、寫春聯(lián),到幫忙操辦紅白喜事等等,凡是善事,都是搶著干的。
我的爺爺奶奶,看見要飯要錢的,從不讓人家空手;對該捐款捐物的,必定盡力所為。三十多年前,我奶奶在鄉(xiāng)下衛(wèi)生院工作,一天門口坐著一對老年夫婦,穿著破爛,據(jù)說是從北方逃荒來的,老太婆生了病,沒錢醫(yī)治。我奶奶主動上前問詢,帶那人看了病,還墊付了醫(yī)藥費。爺爺去倒垃圾,常常手上拿把火鉗,看到路上的各種垃圾,就用火鉗夾到手中的垃圾桶里,然后再倒進垃圾房。爺爺是老年志愿者,他開車外出遇上老弱病殘行走困難的,總是停車問人家是否需要幫忙。春節(jié)前夕,爺爺接太婆來城里看病,送去鄉(xiāng)下回頭,天不僅黑,又下起了雨,半路看見一個青年背著包,拖著拉桿箱,撐著傘艱難地走路,就主動停下問詢,原來是長途車拋錨,他等不及了,就在黑暗的雨中趕路。爺爺說帶他一段路,可我家是微型車,后備箱小,那人的箱子大,又都是泥水,爺爺卻二話沒說,讓他把箱子放在新車的座位上。到了一個叫金三角的地方,讓人家能順利地搭上去桂林方向的三輪車。
幾年前的一天,我爸爸從屯溪回歙縣,一家人等他到家就吃飯,電話打過去說已到了縣城,可好長時間還沒到家。大約一個小時后,我再見到臉色蒼白、有些疲憊的他。一了解才明白,下車后,看見獻血車,他又去獻了200CC的血,奶奶趕快泡了白糖水給他喝。在爺爺追問下,我才知道爸爸在深圳、屯溪等地都獻過血,竟然連獻血證都沒保留。他卻笑著對我說:“獻血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獻血證只是個證明。獻血過了,善事做了,心安理得更重要。”
老祖宗的各種故事,長輩們的言傳身教,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
去年夏天到了,我揣上零花錢,邊跑邊跳地來到街上,想買雪糕吃。天氣很熱,不一會兒,我額頭上便出現(xiàn)了細密的汗珠,于是我便放慢腳步。這時,街邊的一個乞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沒有雙腿,坐在有小輪子的木板上,頭發(fā)灰白蓬亂,衣服骯臟破爛。我握緊手中的五元紙幣,只走開幾步,覺得心里、血管里一陣膨脹,耳邊感到一股微風吹過。哦,是家族的“基因”在涌動,是傳承下來的“家風”在蕩漾,我頓感頭腦清醒,學著家里長輩的樣子,蹲下去,把手上的五塊錢遞給了他……
“以善待人”,既是數(shù)千年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更是我們吳家家族的家訓。這美好的“基因”,定會代代遺傳;這溫暖的“家風”,定會永遠吹拂!
黃山市歙縣長青中學起步文學社 吳旻
指導老師:吳小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