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如果說課堂是理論知識的海洋,那么社團則是實踐探索的天堂。近年來,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社團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高校社團作為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對廣大高校學生的知識、技能乃至人格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在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和素質教育方面也有著重要位置。為迎接建黨 100 周年,團結凝聚廣大青年學生,安徽日報報業(yè)集團黨媒云校校通特推出高校優(yōu)秀社團系列報道,希望對社團教育、管理和創(chuàng)新模式等方面起到引領示范作用,并引發(fā)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實踐。
“紅專并進,理實交融”,是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之時首任校長郭沫若定下的校訓,這八個字激勵著一代代科大學子,心懷一顆愛國愛黨的忠心,在科學的領域不斷鉆研深究。經過六十多年的不斷發(fā)展,從這個校園里走出了千千萬萬的科學工作者,其中不乏兩院院士,這也讓中科大喜提了“千生一院士“的光榮稱號,如今的中科大已經是位于世界前列的理工類名校。
在這所學校中,滿是對科學技術癡迷和擅長的師生,但這群在外人眼里看起來耿直木訥的理工生,卻也有著對民族音樂的一份熱情。2002年的冬天,幾個民樂愛好者聚在一起,申請創(chuàng)立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民族樂團,并定下英文名Nationalities Music Orchestra of USTC (NMOU),取NMOU的中文諧音“凝眸”作為樂團的昵稱。剛成立的樂團人數(shù)不多但五臟俱全,兼具了吹管、拉弦、彈撥、打擊四個聲部,并于2003年中秋舉辦了首次專場音樂會——“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專場音樂會。就這樣,中科大學生民族樂團誕生了,樂團宗旨為“立足學校服務師生,傳承發(fā)揚民族音樂”,常年開展民族音樂實踐、展現(xiàn)個人才華,豐富校園文化氛圍,借由形式豐富的演奏演出活動、民樂沙龍等弘揚民樂文化,充實師生課余生活,至今走過19個年頭,風雨兼程發(fā)展壯大。
今天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民族樂團,是一個編制完整、技術精湛、底蘊雄厚的現(xiàn)代民族管弦樂隊。擁有現(xiàn)役團員100人,均為中科大在讀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組成,具備吹管、拉弦(含低音)、彈撥、打擊四個聲部,且每個聲部內部的高中音組俱全,如拉弦聲部含有從高音組的高胡、板胡,次高音組的二胡,到中音組的中胡,以及低音組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逐漸壯大的隊伍帶來的是更加精彩絕倫的音樂會,自2003年第一場音樂會以來,已經成功舉辦了19場大型音樂會,場場座無虛席好評如潮,曲目內容充實飽滿涉及獨奏、重奏、協(xié)奏、民族管弦樂等多種形式。除了音樂會,民樂團也長期參與各類校級晚會的演出,演奏了《慶典序曲》、《瑤族舞曲》等膾炙人口耳熟能詳?shù)那?。在中科大每年舉辦的國際夏令營、學術會議上也都不乏民樂團的身影,為傳承和發(fā)揚民族文化努力奉獻著自己的微薄力量。此外,民樂團還多次受邀前往北京、安徽大劇院等校外地點演出,受到了專業(yè)界人士的一致好評。
臺灣指揮家、作曲家蘇文慶先生,曾多次將《臺灣追想曲》、《燕子》、《天地星空》的譜子無償贈予民樂團演出,其中在2015年民樂團音樂會上演奏的二胡協(xié)奏曲《燕子》是該曲在中國大陸地區(qū)的首演,并獲得好評。更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教授、世界著名指揮家張銳老師接受了民樂團的邀請并對《秦兵馬俑幻想曲》的演奏進行了現(xiàn)場指導。在同年舉辦的“關山月明”音樂會上,彭修文大師的這首大型高難度民族管弦樂《秦兵馬俑幻想曲》的成功演奏,標志著民樂團詮釋大型作品能力有了重大突破。民樂團曾憑借此曲在安徽電視臺獲得“國樂有傳人”的稱號,并在長三角(國際)民族樂隊展演中獲得“優(yōu)秀團隊獎”。
被疫情擱置的2020年專場音樂會雖遲到但未缺席,2021年的元旦民樂團承辦了中科大2021年新年音樂會。風格迥異、精彩紛呈的曲目演出,得到了校長書記的肯定。校長包信和院士評價道:“在我心中,你們就是專業(yè)的!”
六十多年的發(fā)展,“紅專并進,理實交融“的校訓精神依然深入每個科大學子的心中,而民樂團也將這一專注、認真的態(tài)度帶到了民族音樂的領域。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民樂團排練了《大寨紅花遍地開》等紅色贊歌,為中國共產黨慶生。民樂團會一直懷揣著對黨和國家的忠誠,銘記著將民族音樂傳承發(fā)揚的使命,踐行紅專精神,堅持凝眸民樂。
2019年“關山月明”專場音樂會合照,著名竹笛演奏家陳惠龍、琵琶演奏家潘嫦清、柳琴演奏家余皓到場觀看演出。
2019年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教授、世界著名指揮家張銳老師中國科大學生民樂團團員合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院士與科大民樂團拉弦聲部演奏員合影
(中國科技大學學生民樂團 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