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是生長出來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情懷、教育格局、實踐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是在辦教育過程中不斷修煉來的。學習能改變?nèi)?,但能夠成就人的是要在實踐中。自古以來孔子游學傳道,蘇霍姆林斯基的創(chuàng)辦帕夫雷什學校,英國的夏山學校,張伯苓的南開學校,陶行知的曉莊師范。
好教師要做好兩件事,讀書和教書,讀書是利已,教書是利人。教師讀書三類,第一類是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著作,目的是培育思想的尊嚴,擁有追求真理的勇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第二類是偉人和優(yōu)秀人物的傳記,目的是培育愛心、良心、社會責任心,做一個有道德、有信仰的人。第三類是文學作品,目的是培育詩意和創(chuàng)造情懷,擁有豐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教育過程更多用到的詞是啟發(fā),喚醒,潤物無聲,言傳身教,留白,不能知識的復印機,傳聲筒,不可急功近利。
因材施教是發(fā)展學生的特長,保護學生的自信心,要更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公平而有質(zhì)量的教育是我們的追求,也是新時代教育的目標之一。但是如果提供一個最好的泳池,最好的游泳教練,去教小白兔和小鴨子,“公平”教育能體現(xiàn)嗎?
教育過程中只有嚴格的要求,尊重才不是“放任”;關愛才不是“溺愛”。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家庭教育不缺位,不錯位,不越位。家長要信任學校和教師,引導孩子尊重老師,只有當教師道德品格和專業(yè)精神得到應有的尊重時,教師才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孩子才能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下健康成長。 (陳良?。?/p>